你知道哪一種疾病在全世界奪走最多條人命嗎?多數人依照直覺回答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,畢竟兩年多來這隻病毒在全世界已奪走651萬人的寶貴生命,而且病毒仍在演化、疫情也還在持續。
的確,病毒的死亡人數十分駭人,不過很可惜這並非正確答案。還有一種疾病每年奪走的生命幾乎是新冠肺炎的兩倍,也是全球排名第一最致命的疾病—心臟病。更精確地說,缺血性心臟病。
缺血性心臟病是什麽?
缺血性心臟病,也就是俗稱的冠狀動脈心臟病。病因來自於供給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肌缺血,顧名思義稱為缺血性心臟病。這是一個總稱,舉凡心絞痛、心肌梗塞、冠心病都是缺血性心臟病的相關症狀。例如心絞痛發生於供應心臟血液不足導致心肌缺氧的時候。如果血管完全堵塞,心肌無法獲得足夠氧氣及養分,心肌死亡,就是所謂的心肌梗塞。這些耳熟能詳的疾病都是依據缺血性心臟病發生的症狀來命名。
與多數器質性病變一樣,由於無法直接觀察心臟,病患只能透過外顯症狀來發現蛛絲馬跡。心臟病通常以胸痛、胸悶、呼吸困難來表現,胸痛的症狀不會只在胸口,有時候會輻射至手臂、肩膀、甚至是脖子。
運動員的身體隱患!? 猝死風險高於一般人!?
值得一提的是,肥胖及三高固然是危險因子,但過度拘泥於刻板印象有時候反會低估心臟病的風險,就算是運動員、年輕族群都仍有心臟病猝死的可能。如果還有印象的話,幾年前藝人高以翔就是在錄製運動型節目時心因性猝死。而義大利也曾針對2004雅典奧運國家代表隊以及2014索契冬運代表隊進行篩檢,發現隊中有92名運動員有缺血性心臟病、高血壓、心房顫動等毛病[1],[2]。這些情況多半發生在自己本身有心臟方面的問題而不自知─包含遺傳性心臟病、冠狀動脈疾病、心律不整等—以至於在突破極限追求登峰造極時,不知不覺將心臟負擔的極限推得太遠而發生致命危機。
[1] Olympic athletes have heart problems, too. 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reuters.com/article/us-health-olympicathletes-heart-idUSKBN15334Z
[2]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thletes. 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4969030/

整合性心肺功能平台 以病人為主的資料庫 為心臟風險進行預測
無論是一般人或運動選手,都應對胸痛、脈搏、呼吸頻率等異常情況提高警覺。臨床上可以透過心電圖、心臟超音波、心肌灌注掃描、心導管等及早發現追蹤。由於這些心血管檢查的功能各不相同,例如運動心電圖是在影像醫學還沒那麼發達時,主要的間接測量方法,為了測量心律不整又發展出24小時心電圖,而心臟超音波則可用來評估心臟的結構有無異常,但往往每次心血管檢查都有不同的系統,也會浪費醫療資源來紀錄整合,同時又需依靠外部雲端系統來整併儲存資訊。針對這麼多種檢查項目,全球已有整合性更高的管理方式,能夠在一個解決方案中涵蓋眾多心血管檢查,像是來自英國BTL公司 所研發的CardioPoint多功能心肺功能管理系統,透過模組化的管理讓心電圖、運動心電圖、24小時心電圖、心肺功能、猝死機率等檢測數據,彙整到統一的心肺功能平台中,協助醫師發現潛在疾病,更能夠預測、評估和掌握病患的病情,節省時間,同時提升與患者的醫病關係,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賴。
世界心臟日 邀您一起重視心臟疾病
每年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,這個全球性的活動是由世界心臟聯盟(World Heart Federation)發起。在面對極端氣候、疫情、戰亂的時刻,今年的主題訂為「用心為每一顆心」(Use Heart for Every Heart)。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,人們將心臟視為思考的主宰,漸漸地才發現心臟只是一個類似幫浦的器官,將血液供給到全身,而真正的思考中心在大腦。儘管如此,仍然值得每一個人用心照顧這個主宰血液循環的重要器官。
兩年多的疫情讓我們再度警覺傳染病的可怕,正當我們將重心全部放在疫情的同時,不要忘記在疫情爆發前,非傳染性疾病(Non-Communicable Diseases, NCDs)帶來的威脅─在疫情過後,將伴隨著人口老化與日俱增。